
小暑一到,暑气像团湿棉絮裹着人 —— 白天太阳烤得人发燥,傍晚湿气黏在皮肤上,稍不注意就觉得 “头重身乏”。这时候喝茶,不是随便抓把茶叶泡了就行,得顺着时节的性子来:清暑气、化湿气、护着被暑热耗伤的脾胃,茶汤下肚,才像给身体撒了层清凉。
小暑的 “邪”,藏在 “热” 和 “湿” 里:
- 高温让人体津液流失快,总觉得口干舌燥,还容易心烦;
- 雨水多、湿度大,湿气裹着暑热钻进身体,让人懒得动、吃不下,甚至肚子胀。
所以喝茶得瞄准两点:一是清掉浮在体表的暑热,二是化掉积在脾胃的湿气,还得别伤了本就虚弱的脾胃 —— 毕竟天热时,脾胃像被晒蔫的草,经不起折腾。
1. 上午喝 “清暑茶”:绿茶配点 “凉性花”
小暑上午的太阳最 “毒”,喝杯带点 “凉劲” 的茶刚好。绿茶(比如龙井、碧螺春)本身含茶多酚,像给身体 “撒薄荷”,能清掉暑热带来的燥感;但光喝绿茶怕太寒,加两朵白菊花或 3 片薄荷叶就刚好 —— 菊花润,薄荷散,三者搭着泡,茶汤清绿,喝着像吞了口带香的山泉水,上午喝不扰脾胃,还能提提神。
适合:白天在户外工作、容易心烦口干的人
2. 午后喝 “化湿茶”:半发酵茶搭 “温性料”
午后湿气最重,光清暑不够,得加点 “化湿力”。乌龙茶(铁观音、武夷岩茶)是半发酵,不寒不燥,像给脾胃 “扇小风”,帮着运化湿气;泡的时候扔两颗去壳的炒白扁豆(药店买的熟扁豆),或一小片陈皮,茶香里混着点谷物香,喝着温润,不会像喝凉茶那样刮胃。
适合:总觉得身体沉、吃多了腹胀的人
3. 傍晚喝 “润脾茶”:轻发酵茶配 “甘味料”
天快黑时,暑气稍退,但脾胃经过一天 “烤验” 已经发虚,得喝点 “温柔的”。白茶(寿眉、白牡丹)性子柔,像给脾胃 “敷暖巾”,不会刺激;加两颗桂圆或一小把炒薏米,茶汤带点甜,喝着舒服,还能帮着补补被暑热耗掉的气。
适合:天热没胃口、容易疲劳的人
- 别贪 “冰”:冰茶喝着一时爽,却像给脾胃泼冷水,容易拉肚子、肚子胀。茶最好晾到温凉(40℃左右)再喝,凉而不冰才舒服。
- 别喝 “太浓”:浓茶里的咖啡碱多,喝多了心慌、睡不着,还会让身体更缺水。投茶量少点(玻璃杯泡 5g 就够),茶汤淡点更养人。
- 别 “空腹喝”:早上起来直接灌茶,容易刺激胃黏膜,让人恶心。最好先吃口面包、喝口温水,再慢悠悠品茶。
老辈人小暑爱喝 “伏茶”,不是特指某一种茶,而是用荷叶、藿香、淡竹叶、甘草煮的汤 —— 荷叶清暑,藿香化湿,甘草护脾,其实和咱们现在说的 “对症喝” 不谋而合。说到底,小暑喝茶的 “健康”,不在茶多贵,而在顺了时节、合了自身体质:暑热重就多清一点,湿气重就多化一点,脾胃弱就多润一点,茶汤里藏的,正是和夏天好好相处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