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毛尖入口带点苦,是不少人喝茶时的疑惑:这苦是 “风骨” 还是 “瑕疵”?其实毛尖的苦有讲究,分清 “好苦” 与 “坏苦”,才算懂它的真味。
好的毛尖,苦是 “转瞬即逝的前奏”。刚入口时,舌尖会掠过一丝清苦,像春雨打在青草上的微涩,但咽下去 1-2 秒,喉间会泛起清甜,这叫 “苦后回甘”。这种苦来自毛尖芽叶里的茶多酚 —— 早春的芽尖茶多酚含量高,自带一点天然的涩感,却也是鲜爽的来源。
比如信阳毛尖,产自高海拔山区,昼夜温差大,芽叶积累的茶多酚更鲜活,入口的苦轻且短,回甘却很明显,像含了颗青提,先涩后甜;都匀毛尖的苦更淡,带着兰花香,苦劲刚冒头就被清甜压下去,喝着像山涧水,清冽里藏着温柔。
若毛尖越喝越苦,甚至带着 “刮喉” 的涩味,咽下去后喉咙发紧、毫无回甘,大概率是品质或冲泡出了问题:
- 工艺瑕疵:杀青不到位的毛尖,鲜叶里的酶没被杀死,茶多酚过度氧化,苦会变得 “死沉”;揉捻太用力的芽叶,细胞壁破损太多,茶多酚一次性释放,苦得尖锐,像喝了口未熟的柿子汁。
- 冲泡不当:水温太高(超过 90℃)会烫坏芽尖,让茶多酚和咖啡碱快速析出,苦得 “冲”;投茶太多(一杯超过 5 克)或泡太久(超过 5 分钟),滋味堆在一起,苦就成了主角,盖过了鲜爽。
- 陈茶的苦:放了一年以上的毛尖,茶多酚氧化变质,苦会变得 “闷”,像捂过的青草,没有鲜活气,喝着只剩涩,没有回甘。
- 看回甘速度:好的苦,回甘在 10 秒内必到,且越喝越甜,杯底留着清香;坏的苦,喝完 5 分钟喉咙还是干的,像被砂纸磨过。
- 观汤色:好毛尖泡出的茶汤嫩绿透亮,苦劲再大,汤色也不浑浊;若汤色发暗、带褐黄,苦里多半混着 “闷味”,是工艺或存放出了问题。
- 试第二泡:好毛尖第二泡苦会变轻,鲜爽更突出,像退潮后的沙滩,露出清甜的底色;越泡越苦的,第二泡可能涩得难以下咽,根本经不起 “二泡考验”。
其实毛尖的苦,像春天的性子 —— 带点锋芒,却藏着温柔。真正的好茶,苦是 “引子”,引着回甘来;若苦成了 “主角”,要么是没喝对,要么是茶本身就少了点 “风骨”。下次喝毛尖,别急着皱眉,等 3 秒,或许清甜就在后头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