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茶-宜红工夫茶(宜红)

757f73af3c20250305094611

宜红工夫茶是我国主要工夫红茶品种之一,以下将从其历史渊源、产地环境、制作工艺、品质特征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:
  • 历史渊源
    • 起源与发展:宜红工夫茶问世于 19 世纪中叶,清道光年间,广东商人在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,设庄收购精制红茶,运往汉口再转广州出口。咸丰甲寅年到光绪丙子年,广东、江西、汉阳等地茶商到鄂西等地开设茶号,收购红茶,使得宜红得到发展。1861 年汉口列为通商口岸,英国设洋行大量收购红茶,因由宜昌转运汉口出口,得名 “宜昌红茶”,即宜红。
    • 兴盛时期:1876 年宜昌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后,宜红茶出口量猛增,1886 年前后为宜红出口最盛期,每年输出量达 15 万担左右,主销英国、俄国及西欧等国家和地区。20 世纪 50-60 年代,宜红、祁红、滇红并列为中国三大出口工夫红茶。
  • 产地环境
    • 地理位置:宜红茶区位于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、湖南三市州,包括湖北的宜昌市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,湖南的常德市二十余县,地处东经 109°-112°,北纬 29°-31°31′。
    • 自然条件:该地区属亚热带气候,年均温度 14-18℃,无霜期长,茶树生长发育期长,有效活动积温高。年降水量 1200-1600mm,且多集中在茶树生长发育的 3-9 月。土壤以黄棕壤、红壤、黄壤、酸性紫色土为主,pH 值多在 4.5-6.5 之间,富含锌、硒等微量元素,无工业污染,非常利于茶树体内营养物质的形成和积累。
  • 制作工艺
    • 初制
      • 萎凋:通过自然萎凋或加温萎凋的方式,使鲜叶散失适量水分,变得柔软,为后续揉捻做准备,同时引发内含物质的化学变化。
      • 揉捻:借助机械力使萎凋叶卷曲成条,破坏叶细胞组织,让茶汁溢出,促进发酵进行,形成宜红工夫茶紧结的外形。
      • 发酵:是形成宜红工夫茶色香味的关键工序,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,促进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缩合,使茶叶形成特有的色泽和滋味。
      • 烘干:分毛火和足火两个阶段,毛火高温快速,抑制酶活性,散失叶内水分;足火低温慢烘,进一步蒸发水分,发展香气,使茶叶达到合适的含水量。
    • 精制:初制后的毛茶要经过毛筛、抖筛、分筛、紧门、撩筛、切断、风选、拣剔、整形、审评提选、分级归堆等工序,对茶叶进行精细筛选和整理,同时为提高干度、保持品质、便于贮藏和进一步发挥茶香,再行补火、清风、拼和、装箱,制成形质兼优的成品茶。
  • 品质特征
    • 外形:条索紧结秀丽,金毫显露,色泽乌润。
    • 香气:香气清鲜纯正,带有独特的果蜜香甜,高扬持久。
    • 汤色:汤色红艳透明,清澈明亮。
    • 滋味:滋味鲜爽醇甜,醇厚饱满,回甘悠长。
    • 叶底:叶底红亮柔软,匀整鲜活。
  • 茶叶地位
    • 历史贡献:宜红工夫茶在历史上是重要的出口商品,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,尤其是在 20 世纪 50-60 年代,与祁红、滇红并列为中国三大出口工夫红茶,在国际茶叶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2
    • 文化价值:宜红工夫茶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内涵,是宜昌、恩施等地茶文化的重要代表,其制作工艺和品饮文化代代相传,成为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图形验证码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

    暂无评论内容